怎么评价一首诗的好坏
怎么评价一首诗的好坏,评价诗歌好坏的标准是什么?
诗是语言的精华,不同语言写出来的诗,评价好坏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。比如英文诗和中文诗,评价的标准自然会有共通之处,但也会有所不同。即使是中文诗,新诗跟旧体诗的评价标准也不会完全一样。
王昌龄画像
我们只说中国古典诗歌,评价好坏公认的标准是要有意境,一首诗写得有意境就是一首好诗。“意境” 这个概念最早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提出来的。他除了写诗,还写了一部指导人们怎么写诗的著作《诗格》。流传到现在的《诗格》是不是王昌龄原来写的那部《诗格》有争议,我们暂且不谈这个争议,姑且认为现在看到的《诗格》就是王昌龄当年写的《诗格》《诗格》提出诗有三种境界,“三境”即物境、情境、意境。王昌龄解释了物境、情境、意境分别是什么意思,仔细看他的解释就会发现,“三境”实际上分别指三种题材的诗要达到的境界:物境是山水诗要达到的境界,情境是抒情诗要达到的境界,意境是哲理诗、说理诗要达到的境界。诗的这三种境界本来针对的是三种题材,应该是并列关系,但传来传去,把“三境”当成了递进关系,理解为同一类诗有高低之分的三重境界:最低的是物境,高一点的是情境,最高的是意境。意境就变成了评价诗歌好坏的最高标准。
但是,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的好坏,就只能局限于某一类诗,也就是借景抒情的诗。首先要有物境,写物、风景、山水,还要有情,做到景中有情、情中有景、情景交融,才能被认为有意境。然而有的诗是没法用这种标准的,比如叙事诗、抒情诗、哲理诗、史诗就没法用意境的标准。不过,这种有情有景的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种题材,别的国家没有这类诗。他们也有叙事诗、抒情诗、哲理诗 和史诗,但没有中国这种有情有景、讲究意境的诗, 所以我们就只说这一种诗好了。
欧阳修画像
一首好诗怎么做到有意境呢?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写过一本《六一诗话》,书里记录了他和北宋另一个大文豪梅尧臣的一段对话。梅尧臣被一些人认为是宋诗的开山鼻祖,地位很高,所以欧阳修很尊重他。梅尧臣介绍他的经验之谈,什么样的诗算是好事呢?“必能状难写之景,如在目前;含不尽之意,见于言 外,然后为至矣。”不仅要把那些很难描写的景色写下来,而且要写得非常好,就像在眼前一样,还要有意味深长的言外之意。如果做到了这两点,就是最好的 诗 。
欧阳修请梅尧臣举例说明。对于“状难写之景,如在目前”,梅尧臣举的是唐朝诗人严维很著名的两 句诗:“柳塘春水漫,花坞夕阳迟”。对于“意在言外”,他举的是关于旅途之苦的句子:温庭筠的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,贾岛的“怪禽啼旷野,落日恐行人”。从梅尧臣举的这些例子,我们可以知道,第一,他的这两条标准是分割开的。他认为这两 条标准是并列的,不一定要交杂在一起,所以分别举例。第二,他的标准是好诗句的标准,而不是好诗的标准,所以他举的都是好句子,但有好句子并不等于就是好诗。就他举的这三个例子来说,温庭筠的原诗虽然也算是好诗,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。而贾岛、严维那两首诗就算不上好诗了,特别是严维那首更不成样子,可以说是坏诗。他们是先有了好句子,再去硬 凑一首诗出来。这是从贾岛开始的一个很不好的写诗习惯。贾岛写诗写得非常痛苦,号称“苦吟”,不停地在推敲,只推敲两个句子,一首五律中的一联,而不是整首诗。他说:“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”两个句子想了三年,想出来以后再往前往后硬凑出一首诗。这样凑出来的诗,必然是有好句子没有好诗,整首诗写得不好。
梅尧臣画像
但是,我们可以把梅尧臣提出的这两条标准结合起来评价整首诗的好坏。如果一首写情写景的诗,写出难写的景如在眼前,又含有不尽的言外之意;而且不仅有好句子,整首诗结构严谨,浑然天成,不是硬凑出来的,那么就是好诗。杜甫的《望岳》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。它写景的句子就属于“状难写之景,如 在目前”“齐鲁青未了”“阴阳割昏晓”“荡胸生层云”都是写泰山的著名的句子。而且不仅写出了难写的好景,也蕴含着言外之意,最后两句: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更是含有不尽的言外之意,不只是写了想要登上山顶,而且还含有人生哲理。这就是为什么《望岳》会传诵千年,而且还会一直传诵下去。
杜甫画像
杜甫类似的好诗当然很多。其他大诗人,王维、白居易、李商隐、杜牧,也有很多类似的好诗。我们欣赏诗歌,就应该从这些人的名篇欣赏起,因为这是诗的正道。这些人的诗读得多了,慢慢地品,也就能品出味道,也就知道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了。